蜿蜒曲折,气势浩荡的黄河之水,滋养着神州大地中原地区的一方土地,那浪声似是一个伟大的古老民族的心跳声,又仿佛是黄河流域上最真实的步履声,循环往复,不断回响着那黄土高原之中吞吐千年的文明旋律,那旋律让人肃穆,让人严峻,让人深思。
就这样,我一路走着,走着,自己的脚步声是如此的清晰可辨。就在一个不经意的瞬间,我来到了一个既熟悉又有些陌生的地方,一个似乎超越了现实世俗,回归人类精神与文化的领地,一个非物质世界的领地。那里可是一个神圣的地方啊!可是那里怎么,怎么会是一片荒芜萧条的景象呢?我脚下踏着的黄土已经干枯而出现了裂缝,就像枯枝败叶一般那样脆弱,仿佛一用力踩就会断裂,全然没有了当年的厚实坚固。四周鸟无人烟,如同茫茫的大漠,一片可怕的寂静,再也不是“蝉躁林愈静,鸟鸣山更幽“的和谐氛围了。即使在不起眼的角落里还会有零星的几个人,或许也只是经过此地的,就算是栖息与此的,那毕竟也只有那几个而已。时逢初秋,傍晚时刻,夕阳依然残照着大自然,可却俨然不见当初那份“落霞与孤鹭齐飞,秋水长天共一色”的意境,远方的落日缓缓落在海面的尽头,只是它或许早已失去了”长河落日圆”的赞叹。在晚霞映照下的巍峨高山,在层层迷雾中显得很寂寞,很无助,已不见“悠然见南山”的闲适。我有些迷惘,加快脚步追随着它们,我来到湖边,想去那一岸看看,可是我却找不到李白的轻舟,我想饶道前行,可毕竟太远了,陆游的毛驴又在何处?都不见了。我无法穿越那种似现代又非现代的层峦叠嶂,只能原地徘徊着。我来到一块碑前,上面刻着当年仓颉开辟此地的详细记载,从那一行行文字间,我才知道这里曾经是一个非常繁荣,人口众多的境地,这片土地全然不是现在这样,而是生长着才能没马蹄的浅草,到处都有文人墨客的脚印。四周都曾建有茶楼与学堂,文人门纷纷以诗会友,凭拦作诗,一开口便是千古绝唱,此道风月无边之境界。空气中到处都弥漫着馥郁的花香,但更多的,是一种内在的芬芳,飘散这文化之风中,彼此传染,彼此共鸣,共同融合。可如今,人去楼坍,烟消云散,只剩这一片荒凉狼籍。我不禁痛哭起来,那声音如同头顶上在黄昏中飞行的乌鸦在哀鸣。任凭狂风撕扯我的衣角,我奋力向前奔跑,似乎想去挽留些什么,呼唤些什么,可是,我的伙伴在哪里?他们多吗?我们的力量够吗?望着西沉的夕阳,我无力跪坐在地上,远远的天边还有一抹耀眼的晚霞,红红的,可那,却是一个古老民族文化的伤口在流血!
如果只停留在从前的话,也许我会比现在幸福多了呢!如果让我定格在传统文化昌盛繁荣时期,不断吸取养料的话,或许我的思想也会比现在更纯更高尚了呢!如果可以,我想抛弃现在的一切,只去追寻超越个人生命的那个美好的梦。
如果能和孔孟交换彼此的思想,进行灵魂的交流与碰撞该有多好;如果能追随太史公的遗迹,遍访各地,用最真实的步履谱写出一曲史家之绝唱,该有多好。从司马相如到班固,从杨雄到张衡,中华文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深刻阐明了了人与人,社会与社会,国家与国家之间的伦理与辨证的哲学思想,至今仍然经久不衰,他们,不会老!
时空在亦幻亦真地漂移间,我又站在了“水河澹澹”的沧海边,细细体验那股豪放豁达的诗风。海风徐徐,苍劲有力,那便是梗概多气的建安风骨,从中流淌出的是一种高度的文学自觉性,它完全出自对文学本身的追求,这是一种信念,一种执着,更是一种永恒。飘逸秀美的竹林深处,洋溢着竹林七贤们超脱的文学素养,即使在战乱动荡时期,仍然会努力为古典文学创造一片和谐的净土。
仿佛乘着轻舟,驶过万重山河,来到了巍峨的天姥山角下,在青崖间骑上了李白的白鹿,纵情跃身,去感受天姥山的磅礴气势,领悟那份“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得开心颜”的洒脱与释怀;在形单影只的客船上,我又看见杜甫忧郁的眼神,悲愤的姿态,那天地一沙鸥的真实化身是怎样的一种心境,如果能体会到他那份抑郁顿挫的诗风,哪怕只有感染到一点,对我或许也是永远的财富。翻阅泛黄的古书,一个苍老的声音从中飘来:“历阅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李商隐不是哲学家,也不是预言家,可他的这句话在历史的过程中反复得到了验证,无论是繁荣昌盛的唐王朝走向“安史之乱”后的衰落,太平天国飘渺的天堂梦随风逝去,还是大清帝国的东方大朝之梦,在荒淫腐朽中固步自封,夜郎自大,最终给近代民族带来了百年的耻辱,酿成了落后挨打的恶果。这些都是诗中看似最简单的道理所折射出的现实大写真。夜色浓郁,秋霜满天的季节里,远远得依稀听见寒山寺的钟声,不由让人联想起当年那个考场失意,在月落乌啼霜满天的夜晚独自坐船行驶过姑苏城的张继以及他内心的那份真实的,关于生命最本质的孤独感,从他的诗句中,我们能看透生命的本质其实就在与孤独,一切终将会过去,而纷繁复杂的尘世,包含着太多人事的世界只是冲淡我们孤独感的外在形式,坦然面对自己的孤独,面对心灵,走向最真实的情感,或许更能释怀吧。
与诗人共同生存在这个世界里,应当说是我们的幸运。诗,使灰暗变得多彩,使短暂变得永恒,使有限成为无限,使腐朽化为神奇;诗,使生命中许多的不可能最终成为了可能;诗,使人类充分体验到情感的欢畅与智慧的奇迹。古诗如酒,存放的时间久了,便经历了一场美妙的发酵。我们需要感谢酿酒师,更应该对时间产生敬意。
感觉好象身体中融入了刚毅的血液,因为此刻我手持铁板,高声吟出大江东去的词,俨然是跟着东坡的智慧,着眼于国家的危难,展现出“会挽雕弓如满月,西北望,射天狼”的气魄胆识;在鸡声茅店畅饮,月明时分欣赏杨柳岸含蓄婉约的晓风残月之景;在笑语盈盈的暗香中蓦然回首,灯火阑珊处,自有属于我的真理;在孤独的村庄中体会当年中原沦落,夜阑卧听风吹雨时的心境,那是如此强烈的爱国爱民的灵魂!这种精神和灵魂,永远不会老去。
如果可以,我真想亲自去拥有一次近代文人们所蕴涵的激越,慷慨,亢奋,忧愤等等的复杂情感,其中是道不尽的忧愁,数不清的愤恨和热情,仿佛是一道道纵横交错深深扎在人民心中的伤口,如果会痛,那么就让我痛一次吧!从“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到“九州生气持风雷,万马齐喑究可哀”再到“横眉冷对千夫指,俯首甘为孺子牛”,不断延续着,震惊着,我所看见的是一个民族在屈辱中的顽强,在压迫中的反抗,艰难中的探索,在荒野中的篝火,在黑暗中的曙光。当那一片陈旧糜烂的土壤终于被掀翻瓦解之后,我不禁感叹近代文人与文学所拥有的精神力量与意志品质,那就是一个民族的脊梁。
我应该停了,不敢再想下去,因为现实的钟声嘈杂而又不规则得响彻在了我耳边,我无奈得发现,它们竟然就是造成那荒凉景象的元凶,可我却无能为力,我想倾谈却又无能为力,只感觉自己心中的灰尘渐厚,慢慢吞噬了原先的纯净因。也许是因为我太渺小,我的力量,太微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