屈原,芈姓屈氏,名平字原。如果按照婆什迦罗的公式的话,他应该有四个名字。如果按照如今的户口本上的名字他应该叫“芈平”。屈原只不过是大家习惯上称呼他的名字。另据《离骚》中所述,他还有两个名字:“正则”、“灵均”。
但很少人这么称呼他,应该属于自号。总而言之名字只是一个代号,你喜欢叫什么就叫什么,为了方便起见,我们仍叫他“屈原”比较好。
屈原出生于战国时期的楚国,是楚武王之子屈瑕的后人,自幼就接受了良好的贵族教育。屈原十岁的时候在石洞读书,据说是受到了神受,这种说法显然是不可信的,但是其后来诗作的浪漫飘逸也是别人学不来的。
屈原小的时候的确喜欢民歌,出于大自然给他的灵感,《九歌》便是他加工整理而成的。他的诗中对自然的热爱,对生命的崇拜是后人无以复加的。
正如其中的东君一般:
暾将出兮东方,照吾槛兮扶桑。
抚余马兮安驱,夜晈晈兮既明。
驾龙辀兮乘雷,载云旗兮委蛇。
长太息兮将上,心低徊兮顾怀。
羌声色兮娱人,观者憺兮忘归。
緪瑟兮交鼓,萧钟兮瑶簴。
鸣篪兮吹竽,思灵保兮贤姱。
翾飞兮翠曾,展诗兮会舞。
应律兮合节,灵之来兮蔽日。
青云衣兮白霓裳,举长矢兮射天狼。
操余弧兮反沦降,援北斗兮酌桂浆。
撰余辔兮高驼翔,杳冥冥兮以东行。
描述并讴歌了太阳神的光辉形象,并赞美了一切民族神话故事中最重要的一方神祇。也描绘了人们祭祀太阳神的壮大场面,让我们身临其境地感受到先秦时期人们祭祀神灵过程。作者岁陶醉于此,也在太阳远离时发出感叹于惋惜。更有描写祭祀至高无上的神仙——东皇太一的诗句:
吉日兮辰良,穆将愉兮上皇。
抚长剑兮玉珥,璆锵鸣兮琳琅。
瑶席兮玉瑱, 盍将把兮琼芳。
蕙肴蒸兮兰藉, 奠桂酒兮椒浆。
扬枹兮拊鼓,疏缓节兮安歌,陈竽瑟兮浩倡。
灵偃蹇兮姣服,芳菲菲兮满堂。
五音纷兮繁会, 君欣欣兮乐康。
这是《九歌》中的开篇,整首诗也没有说东皇太一是一位什么样的神仙,但是从场面上来看却是一位非常重要的神。据《星经》记载:“太一星在天一南半度,天帝神,主十六神。”而《庄子·天地篇》云:“主之以太一。”这里的东皇太一应该相当于古希腊神话里的宙斯,而东君也只是阿波罗罢了。
少时读书与积攒的社会经验使屈原在秦军入侵楚国的时候沉着果敢地组织了一支爱国军。人数不多,但通过运用战术和训练团队,给以秦军沉痛的打击。更如《国殇》中写道:
操吴戈兮被犀甲,车错毂兮短兵接。
旌蔽日兮敌若云,矢交坠兮士争先。
凌余阵兮躐余行,左骖殪兮右刃伤。
霾两轮兮絷四马,援玉枹兮击鸣鼓。
天时坠兮威灵怒,严杀尽兮弃原野。
出不入兮往不反,平原忽兮路超远。
带长剑兮挟秦弓,首身离兮心不惩。
诚既勇兮又以武,终刚强兮不可凌。
身既死兮神以灵,子魂魄兮为鬼雄!
此篇作品讴歌了为国抗争而壮烈牺牲的死士和人民不畏强权的精神。短短数句诗便成为了中华民族赖以支撑的精神支柱。它是赞写人民的史诗,它的灵感来源于他年轻时对抗秦国的战争。
不久,他被调任国都——任“左徒”一职。“左徒”一词历史学家们的解释莫衷一是。“左徒”的职能也不小,他先后率军同五国联军攻秦,在国内进行变法,从而得罪了一批又一批的旧贵族。后因旧贵族谗言黜职任“三闾大夫”。“三闾”指的是“三户”,即屈、景、昭三家的宗谱事务,而且还涉及教育。
后来就发生了大家所知的屈原放逐事件,屈原先流放汉北。原因是贵族不喜欢的人就想着办法收拾掉你,管不了太大的格局,有机会一定让你在他们面前消失,就算做一万件好事,都有办法变成他们的口实。正巧张仪来了,坑骗楚怀王与秦国结盟,屈原力谏。结果贵族们的机会来了,举着“天无二日,国无二主”的旗号挤走了屈原。
三年后楚怀王死于秦国长期的囚禁之中。此时屈原又面临着第二次放逐。这次放逐于江南洞庭湖,他的姐姐媭来看望他,叫他重新振作,躬耕以为生计。此地也就是后来的秭(姊)归,屈原种的一片田地因出米洁白,后人称之“玉米田”(可不是明清传入我国的“玉米”田)。
用司马迁《报任安书》中的话说:“屈原放逐,乃赋离骚。”《离骚》俨然成了整个楚辞的代表,一提起楚辞或是屈原,我们不会想到《九歌》、《九章》之类,首先想到的就是《离骚》,它是楚辞——中国诗歌浪漫主义源头的正朔。正如赵翼的诗“李杜诗篇万口传,至今已觉不新鲜。江山代有才人出,各领风骚数百年。”这里的“骚”指的就是《离骚》,而“风”呢?是中国诗歌现实主义源头——《诗经》中的《国风》。“风骚”原是诗歌的代称,想要研究汉诗之祖,必言“风骚”二典。因此诗人又称为“骚人”。楚辞又被称为“骚体诗”。用“风骚”一词形容“李杜”及现实浪漫两类诗歌诗人是极其恰当的。
“路漫漫其修远兮,吾将上下而求索。”这句诗是《离骚》中的第九十七句。意思是“道路又窄又长无边无际,我将要上天下地去寻找心中的答案。”也激励着一代又一代的士人,其为国献身的精神也被后世相继传送至今,也成为民族精神的写照。
公元前278年,当得知楚国都称被攻占之后,屈原愤然作下人生中的最后一首诗《怀沙》之后,怀抱大石,投身汨罗自尽。诗的最后写道:
曾伤爰哀,永叹喟兮。
世浑浊莫吾知,人心不可谓兮。
知死不可让,愿勿爱兮。
明告君子,吾将以为类兮。
大致的意思是:“道不尽的叹息与哀愁啊,一声接着一声。世间的浑浊让我没有知音啊,人心难以说清。明知道一死不可避免啊,不再爱惜残生。告诉守死善道的君子啊,我将与你同行。”
这一天是公元前278年的五月初五。人们为了纪念伟大的屈原,后把端午节定为这一天。人们打捞屈原的尸体不见,便向江中抛米团以喂饱水族,赛龙舟以恫吓鱼虾。这边是“端午节”的由来。
这些说法虽不靠谱,但是屈原我们一直也没有忘记。李白曾言诗句“屈平词赋悬日月,楚王台榭空山丘。”这句话也成了秭归屈原祠前殿的楹联。端午节更是成了法定的节假日,屈原的故事也一辈又一辈地流传着,,更是世界四大文化名人之一。
1953年在赫尔辛基颁布的世界文化名人当中屈原与哥白尼、,成为了世界认识中国的名片。
推荐书目《魂兮归来》作者:杨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