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良》2:清贫的家庭与艰辛的童年之常州史家 | 民盟历史文献系列丛书连载

-回复 -浏览
楼主 2022-05-12 12:54:07
举报 只看此人 收藏本贴 楼主

前文回顾




《史良》1:清贫的家庭与艰辛的童年之常州史家(一)


所以他就不上这个当,没有像父辈那样,走科举之路,读书做官。但史刚毕竟是书香门第的后代,文学功底深厚,也爱吟诗作赋,写有诗稿。


史良在信中说:“你提到爹爹的诗稿,我这儿有两本,一本是你亲笔抄的,一本是上次龙姊同小弟来北京时,我嘱小弟抄了一本,你若需要,我可邮寄一份给你。”可惜的是,这些诗稿现今下落不明,我们无从知道它的内容。


史刚22岁时与常州戚墅镇刘在兹之女刘璇成婚。刘在兹进士出身,和史紫珍是知交,在他们的儿女还没有出世时,就指腹为婚了。史刚结婚后,由于不堪继母的刻薄虐待,便自立谋生,以教私塾和为一些大户人家当家庭老师为业。史刚生平不慕功名利禄,淡泊以名志,颇有些名士气度。“两袖清风,一窗明月”,是史刚对他淡泊生活的描写。


可另一方面,史刚一家十口,仅靠他每月教书的薪金银元10元生活,家庭的困窘和艰辛可想而知。史良的弟弟史公载回忆说:“一家十口,常受典鬻和高利贷之苦,家庭生活极度困难。”史刚后来受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影响,倾向反满革命,并且参加了同盟会。


史良的母亲刘璇(1873~1943年),是刘家的独女。其父去世较早,母亲27岁守寡,主要靠在住宅外种半亩菜园和半亩桑树,以卖菜、养蚕为生。刘璇的母亲常把自己艰苦省下的钱,接济女儿、女婿一家。刘璇贤惠能干,且对旧学略有功底,除会诗书外,还会绘画、刺绣、弹琴,是一位既善良又有才华的妇女。


据史良弟弟史公载回忆,她母亲曾作过一首题为《梦中游》的五言古诗:“抱琴独上山,四围皆峭壁。人生天地间,何如此岩石。”在丈夫史刚外出期间,家里子女的读书认字,就完全由她承担。


1943年7月,刘璇在重庆去世,享寿70。,史良姊妹仅在一寺内诵经设奠,以示哀悼。,1946年冬始安葬武进原籍。:“为大众之母,遗天下之悲。”并以救国会的名义吊唁,向史良表示慰问。


母亲对史良的影响很大,史良也很热爱自己的母亲。史良曾深情地说过:“我的母亲很能干,是一位贤淑的女性。”“在我回顾自己一生经历的时候,我深深地怀念母亲,她在生命的征途上走过多么漫长的艰辛道路啊!她是勇敢的,而我则从她那里接受和懂得了许多做人的道理。”


史良出生的年代,正是中国内忧外患交相熬煎的年代。清腐朽,国势极端衰败,帝国主义在中国掀起瓜分狂潮。目睹国家的空前劫难,中国人民奋起救亡图存。


就在史良出生的1900年,中国广大的下层人民爆发了轰轰烈烈的义和团运动,以阻止帝国主义瓜分中国的狂妄企图。随后,,孙中山领导的资产阶级革命运动蓬勃兴起,,最终于1911年爆发辛亥革命,结束了清王朝在中国的统治,也永远结束了两千多年的封建帝制。但辛亥革命的胜利果实很快被以袁世凯为首的封建军阀窃取,中国的统治者仍然是大地主、大资产阶级,中国人民仍然在苦难中呻吟。史良就是在这样清贫的家庭环境和充满忧患的社会环境中长大的。


【本文连载自群言出版社民盟历史文献系列丛书——《史良》】



我要推荐
转发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