纪念闻一多 | 明晚相约:闻一多诗作《奇迹》
-回复
-浏览
楼主
2022-06-20 14:14:41
举报
只看此人
收藏本贴
楼主
![]()
闻一多被徐志摩称为“三年不鸣, 一鸣惊人”的 《奇迹》 一诗,创作于 1930 年 12 月,发表在徐志摩主编的 1931 年1月20日出版于上海的 《诗刊》 创刊号上。1928年1月诗集 《死水》 出版后,闻一多只是4、5月间在《时事新报·学灯》《新月》杂志上先后发表了《贡献》《答辩》《回来》三首短诗,此外就没有什么新诗创作问世了。这期间,他专心于古典文学研究。先是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任教,后到武汉大学任文学院长两年,于1930年8月,与梁实秋一起应聘来到国立青岛大学,任文学院长兼国文系主任。一直到1932年6月末,辞去教职,离开青岛,返回母校清华园,闻一多在这个美丽的海滨城市生活了将近两年时间。《奇迹》就是闻一多到青岛四个月后的冬天里写成的。闻一多为自己这首 《奇迹》 的产生非常兴奋。刚刚写完这首诗当天,他在给新月社诗友的信里说:“足二三年, 未曾写出一个字来,今天算破了例。这消息自然得报告你们。听我先谈谈,不忙看诗,因为那勉强算得一首长诗。”他为沈从文在 《新月》上发表的评论《死水》 的文章而“兴奋”不已,为新人陈梦家、方玮德的诗歌近作而“欢欣鼓舞”,“这一欢喜,这一急”,使得他整整“花了四天工夫,旷了两堂课”,完成了这首诗。为此,他颇有些喜形于色:“毕竟我是高兴、得意,因为我已证明了这点灵机虽荒了许久没有运用,但还没有生锈。写完了这首,不用说,还想写。说不定第二个‘叫春’时期快到了。你们应为我庆贺……”事实是后来并没有第二个“叫春”时期的出现,这首 《奇迹》 也就成了闻一多留给新诗史上一篇石破天惊的“绝唱”:一个“隽永的神秘”,一个“美丽的谎”。因为情感的隐匿和表现的独特,它成为新诗中一个难以破解的“谜”。这首诗隐含的旨意,很长时期里不被认识。最早入选于1931年9月出版的 《新月诗选》 时,闻一多的学生陈梦家在他所写的序言里,只字未谈及此诗的旨意。稍后发表的苏雪林的评论,把它作为诗人对于寻求艺术美的结晶和创造艺术美忠诚的自我体认。她说:“《红烛》的美好象就是火齐的红蔷薇的香等等,而《死水》则是这些东西的结晶了。作者所要求的‘奇迹’在《死水》里是果然寻到了。然而这又谈何容易啊,经过了‘雷辟’‘火山的烧’‘全地狱的罡风乱扑’,他才攀登着‘帝庭’在‘半启的金扉’后看见一个头戴圆光的‘你’出现。假如没有作者那样对艺术的忠心,奇迹哪会轻易临到他呢。”后来的论文里,很少谈到 《奇迹》 的内涵。经过近五十年的“失语”,直到70年代末80年代初,人们的接受仍处于艺术的“猜想”之中,各有所味,意蕴殊异。有的猜想,如臧克家的评析,虽已接近诗意本体——爱情诗的理解,但对于诗中情感背景的隐秘却仍无法揭开。最早披露这是一首爱情诗,并暗示了其中所含情感本事的,是曾与闻一多此时在青岛共事的 好友梁实秋。还在60年代末,梁实秋就在回忆文章中说,徐志摩创办《诗刊》,向闻一多急着催要新作,当他收到《奇迹》后在信里写到,自己近来连在睡梦中都常常捻紧拳头,大约是在帮着挤多公的《奇迹》。其实,“志摩误会了,以为这首诗是他挤出来的……实际是一多在这个时候在感情上吹起了一点涟漪,情形并不太严重,因为在情感刚刚生出一个蓓蕾的时候就把它掐死了,但是在内心里当然是有一番折腾,写出诗来仍然是那样的回肠荡气。”到了80年代初,梁实秋披露闻一多此时期创作的另一首没有发表过的爱情诗《凭藉》的手稿时,再次谈到了诗作的感情背景,说它是作者在“一阵感情激动下”写成的。关于感情上的“一点涟漪”的本事,或许已经是无须再去证实的历史陈迹。但作为闻一多的后代的闻黎明,以一个治史家的严肃,在他出色的著作中对此作了说明:梁实秋说的“所谓‘情感上吹起了一点涟漪’,大概是先生与中文系讲师方令孺之间的关系。”方令孺(1897 —1976),长于闻一多两岁,为后期新月派富有才华的女诗人、散文家。她是 新月派青年诗人方玮德的九姑,或一个文学圈子里的人们对她也常以“九姑”相称。1930年春,她到青岛大学任国文教师。同年5月,她在南京玄武湖与徐志摩、陈梦家邂逅相遇,写了一组给陈梦家的信,随即与陈梦家的信一起,在《新月》杂志上以《你披了文黛的衣裳还能同彼得飞》为题发表了。这些才华横溢笔致优美的散文在当时产生了广泛的影响。闻一多到青岛大学后便与她相识了。在写完《奇迹》后即给朋友的通信里,闻一多说:“今年新年,是该新诗坛过一个丰富年。此地有位方令孺女士,方玮德的姑母,能做诗,有东西,有东西,只嫌手腕粗糙点,可是我有办法,我可以指给她一个门径。”闻一多很欣赏方玮德、陈梦家唱和的诗作《悔与回》,读了之后很兴奋。“经方令孺的提醒,想起在南京第四中山大学与方玮德的往来,于是立即从方令孺处要了一张方玮德的照片,与陈梦家的照片一起置于案头。”据梁实秋回忆,胡适来青岛讲演,杨振声、赵太侔、闻一多、方令孺和他等八人宴请,“豁拳豪饮”,吓的将有“戒酒”二字的揭子戴在手上,“要求免战”。原来,他们先已是 “三日一小饮,五日一大宴”,戏称“酒中八仙”。“酒中八仙”,原只有七人,是杨振声倡议周末聚饮,“闻一多提议请方令孺加入,凑成酒中八仙之数。于是猜拳行令、觥筹交错,乐此而不疲者凡两年。”由上述可见,闻一多与方令孺的过从往来和对她才华的赏识。我这里所着重的,并不仅是弄清这份情感背景的本身,而是要了解这首诗不是泛泛地抒发美 的创造与追求精神,而确实表现了闻一多自己所说的“男女间恋爱底情感”是“最高最真的情感”,即使这“情感”的“涟漪”是怎样的短暂。我关注这种诗学观念,给他的这首杰出的爱情诗带来了怎样的模糊、曲折与神秘的传达方式和美学特征。只有从这个情感维度进入,我们才能够充分获得一个体味这首诗的模糊、曲折与神秘美的最佳视角。闻一多(1899年11月24日-1946年7月15日),本名闻家骅,字友三,生于湖北省黄冈市浠水县,中国现代伟大的爱国主义者,坚定的民主战士,中国民主同盟早期领导人,中国共产党的挚友,新月派代表诗人和学者。
▼
▼
010-64827737
18811797912
pugedumeiwen@126.com
▼
【濮哥读美文】
中华现当代诗朗诵音频
偶然 | 印象 | 雨巷 | 七里香 | 感谢
热爱生命 | 乡愁 | 起造一座墙
古诗词朗诵音频
定风波·莫听穿林打叶声 | 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月下独酌 |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 | 爱莲说 | 静夜思
早发白帝城 | 满江红 | 示儿 | 将进酒
望庐山瀑布 | 钗头凤·红酥手 | 念奴娇·过洞庭
声声慢·寻寻觅觅 | 岳阳楼记 | 念奴娇·赤壁怀古
行路难 | 七步诗 | 破阵子·为陈同甫赋壮词以寄之
特别节目
除夕祈愿文
朗诵视频
再别康桥 | 将进酒 | 地球,我的母亲
祝酒歌 | 青春祭 | 琵琶行 | 雨巷
春天的邀请 | 大堰河,我的褓姆 | 野草·题辞
将进酒 2016版 | 破阵子
*不断更新*